电子秤因计量方便快捷等优势,在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。但电子秤作弊尤其是芯片作弊手段的隐蔽性使 得作弊治理具有很大难度。本文从技术、管理、经济、社会环境等不同角度,对电子秤作弊现象在各地多发的原因进行 了分析,提出了运用市场主办方、行政执法者、消费者力量治理作弊现象的技术、管理与经济措施。
科技的发展使电子类衡器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。电子秤因为其计量方便快捷、精准直观、性价比 高等优势,取代了案秤、弹簧度盘秤等计量器具,在市场交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。但随之而来的,还 有并不鲜见的电子秤作弊行为。
关于电子秤作弊,大致存在这样的规律:大中型超市中使用的电子秤合格率极高,几乎不存在利 用电子秤作弊现象;城区市场中的固定摊位,电子秤作弊现象零散存在;而在城乡结合部、城区道路 旁边的摊点,电子秤作弊则相对多发。我们在某生活区的拉网式检査给出了一组数据:90余家使用电 子秤的小型商户中发现失准电子秤15台,电子秤作弊或失准比例占到百分之十几。考虑到电子秤使用 数量巨大,这百分之十几的比例所代表的已经是个令人吃惊的庞大数字。
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,计量准确可靠应是电子秤的固有特性。正因如此,电子秤作弊就更具隐蔽 性和欺骗性。如此多发的电子秤作弊,在考量着商户诚信度的同时,也给政府和监管部门提出了一个 非常棘手的问题。如何破解电子秤作弊困局?能否从根源上解决这道难题?下面对电子秤作弊多发的 原因进行分析探究,并提出应对电子秤作弊的综合治理措施。
1.电子秤作弊现象原因分析
电子秤作弊现象之所以屡打不绝,在全国各地多发,我们可以从技术、管理、经济、社会环境等 不同角度进行剖析。
1.1技术因素
电子秤作弊的手法并不单一,很多资料都有介绍,如垫脚法、留底数法、连盘出售法等。目前, 应用最普遍、最难以打击的是芯片作弊法,即电子秤芯片中置有具备作弊功能的程序,商户只需按几 个键就能变出所谓的“八两秤”甚至“五两秤”,再按某个键或断电重启就可恢复正常。这种作弊方 式操作简单,极为隐蔽。有了这样的技术“保障”措施,政府部门公开的检查很难发现作弊问题。更 具风险的是,计量检定机构也极容易受到蒙蔽而给这样的“鬼秤”发放检定合格证,使其拥有了骗人 的“护身符”,降低了计量管理部门的权威性。
作弊操作简单隐蔽,“正常”与“作弊”的状态转换快,正是造成电子秤作弊多发的最主要原因。 其实现作弊的方便、快捷、隐蔽程度,远远超过了多年前国家明令淘汰的木杆秤。木杆秤作弊还需要 换秤砣,既需要时间,又留有物证。科技的发展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同时,也为电子秤作弊提供了技 术支持。
1.2管理因素
管理方面的原因相对复杂,涉及与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有关的多个因素,主要有市场建设规范化程度、 行政执法力度等。
市场管理因素。从实际情况看,各地均有一些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市场,一定程度上存在市 场建设者与管理者的缺位,这类市场中电子秤作弊现象相当普遍。一般情况下,具有主办方与管理者 的市场,公平秤设置、投诉处理等软硬件建设能够得以落实,市场经营秩序能够得到保障,商户的行 为受到来自管理者的约束与同行的监督,电子秤作弊发生频次会显著降低。
行政执法因素。一个地区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积极性、有效性对电子秤作弊是否多发具有重要影响。但遗憾的是,由于电子秤作弊査处的人力投入大、经济产出小,受到运行考核机制的影响, 一些行政执法机构对电子秤作弊行为的打击往往是阶段性、以点带面式的,很难形成执法打击的常态 机制,起不到应有的震慑打击效果。另外,虽然案情简单明了,但行政执法程序过于烦琐,甚至需要 行政相对人密切配合才能完成,也导致处置电子秤作弊立案很容易、结案不规范,从而挫伤了执法者 的积极性。
1.3经济因素
大中型超市之所以鲜见计量作弊行为,是因为良好的信誉与口碑能带来持续的客源与收益,且零 售称重销售商品的比例较低,计量作弊风险大、收益小。而在城区市场中,电子秤大量应用于商品零 售或小额批发,称重交易是最主要的交易方式,作弊能够带来持续的额外收益。由于电子秤芯片作弊 十分隐蔽,即使有细心的顾客发现计量异常,经营户大多也是装作出现偶然失误,赶快补点货物或退 几元钱而已。即使被行政执法人员抓住了现行,大多是秤被没收,罚款收缴的难度大、成功率低。
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,市场电子秤作弊经济投入少(购买一台秤仅需一二百元),额外收益多(只 要使用作弊功能就能有经常性的超额利润),违法成本低(秤被没收只损失一二百元,况且被捉现行 的几率非常小)。如此看来,作弊确乎成为黑心商户包赚不赔的生财之道。正因这种非法经济利益的 驱使,作弊电子秤的生产、销售、改造才有了屡打不绝的生存空间与存在动力。
1.4社会环境因素
社会环境因素对管理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。虽然在短期内,社会环境因素一般属于管理上的不可 控因素,但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在实施管理决策时非常重要。影响电子秤作弊治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法律法规健全程度、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特性、社会诚信守法意识、消费者理性程度等。
(1 )法律法规因素。目前,关于集贸市场管理有《集贸市场管理规范》《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 办法》等部门规章,有的省市也出台了集贸市场管理条例,但相关规定缺乏统一协调,部门职责存在 交叉,不好管的事情易相互推诿,市场约束机制并不完善,有关要求难以落实到位。有的地方集贸市 场规划设置滞后于实际市场的形成,更给管理增加了难度。另外,现行电子秤检定规程不能适应打击 作弊的需求,打击电子秤作弊缺少技术法规支撑。
消费理性因素。大多数消费者对缺秤少量非常反感,但在个别情况下,由于寻求公平交易的 保护渠道不够畅通便捷,也有部分消费者首先考虑的是满足消费需求,对所购商品是否足秤足量不太 看重。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旅游市场呈现多发态势。在检査时我们也曾发现有的商户与消费者“实话 实说”讨价还价:要便宜,秤不够;要足量,价格高。得不到价廉又足秤的保证,消费者往往选择价 格便宜,认可分量稍有损失。这事实上变相助长了电子秤作弊行为的发生,让执法人员十分无语。
2.电子秤作弊的综合治理措施探讨
电子秤垫脚、留底数、连盘出售等作弊手法比较简单,隐蔽性差,通过标准砝码检定比较容易发现, 打击与治理的难度相对不大。电子秤芯片作弊的治理才是矛盾的焦点。由于计量部门开展的强制检定 对此无法形成有效制约,笔者认为,关注生产、销售、使用等环节,调动执法者、主办方、消费者积极性,综合运用技术、管理与经济手段,才能获得最佳治理效果。
2.1技术审査与行政监管,强化电子坪作弊源头控制
开展技术审査,确保正规厂家电子秤远离作弊。控制电子秤芯片作弊还需要从电子芯片人手。 获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生产厂家,发证时应该由相关机构对芯片中的软件程序进行审查备案,确 保使用的软件不存在作弊程序或作弊接口。有些地方探索在电子秤芯片中设置专门的识别码也是一种 很好的方式,在检定时能够通过一定手段予以确认,确保电子秤不被非法改装。
强化执法监管,打压非法生产、改装、销售者的生存空间。电子秤芯片作弊功能的来源有两 个:一来自生产,即不法生产厂家预留作弊程序;二来自改装,即不法改装者通过更换芯片加装作弊功能。 从执法实践看,作弊电子秤所标识的生产厂家与地址大多是虚假信息,属于无证非法生产。如同假冒 伪劣商品一样,这些渠道来源都是见不得阳光的。行政执法部门打击力度越大,其生存空间越小。同时, 也要注意加强对电子秤门店销售、网上销售等环节非法活动的检查与打击。
2.2日常管理与执法震慑,减少电子秤使用环节作弊
以市场主办方为主要力量强化市场管理。作为开办市场的主体,市场主办方是维护市场经营 秩序的第一责任人。对于计量作弊频发的市场,主办方显然负有管理不到位的责任。有关部门可加强 对市场主办方的约束’使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,落实维护市场秩序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相关法规要求。 将市场主办者作为打击电子秤作弊的重要防线,通过日常管理手段的落实,降低电子秤作弊发生频率, 让电子秤作弊成为市场中的偶发现象。
以行政执法者为震慑力量打击黑心商户。有关部门应至少建立两项机制强化市场电子秤管理 机制:一是投诉处理机制;二是不定期巡查机制。对于消费者指向明确的个别投诉,执法机构要迅速 反应、及时调查处理,力争通过没收作弊器具、处以罚款的手段,增加黑心经营户的作弊成本。对于 辖区内投诉多发的市场,执法机构应该保证一定时间内的抽查巡査频次,以震慑个别商户的作弊行为, 保障守法经营户的合法权益,避免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现象的发生。
探索市场管理新机制,减少商户作弊可能性。有条件的市场,可以推行计量器具的统一配备 以减少作弊电子秤的引人,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电子秤的统一检定与严格的封签管理,力争电子秤不受 作弊程序侵扰,降低商户利用电子秤芯片实现作弊的可能性。对于诚信经营商户,有关部门可会同主 办发通过适当方式予以表彰鼓励,争取发挥诚信计量、公平交易的典型示范作用。
2.3合理规划与宣传引导,优化电子秤作弊治理环境
关注消费需求,合理规划与配置市场资源。由于部分由于存在大量消费需求而自发形成、缺 少主办方的市场,政府应该进行积极介人、合理引导,建成符合规划、设置规范、易于管理的正规集 贸市场,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比较选择机会,能够实现“用脚投票”远离不公平交易,以市场化手段 限制作弊市场的生存发展。
完善相关法规,为执法监管创造良好条件。一方面,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屐实际,修订完善包 括电子秤国家标准、检定规程等技术规范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,为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电子秤监管提供
支持;另一方面,要完善行政运行机制,改变一些执法单位存在的趋利性执法倾向,为执法人员提供 更好的职责履行环境。
加强宣传引导,提升消费者维权意识。市场的规范与发展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与关注,消费 者的主动维权可以对不诚信经营户形成直接揭露。利用随身物品比对电子秤、购物后使用“公平秤” 复秤等方式都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称量是否准确。只要消费者、主办方、执法者形成合力,再隐蔽的电 子秤作弊也将无处遁形。